我是百科阅览,内容不垂直不专注,跨领域跨类目,不迎合不孤独。所有内容都是原创,敬请阅读,你若抄袭,维权到底!
聊聊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。
中西方在饮食文化方面有着许多差异,比如我们是蔬菜熟吃,水果生吃,西方是蔬菜生吃,水果熟吃,这其中的差异不仅有历史原因,也有经济原因,同时也与中西方哲学思想有关。
中国饮食偏感性,讲究色、香、味,属于感性饮食,西方则偏理性,对食物的色、香、味不在乎,但对营养要求比较高,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。
饮食观念的差异
西方的饮食比较理性化,不注重食物的味道,注重食物带来的营养,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、维生素、蛋白质等等。
大概是西方历史上吃饱这件事情比较难,毕竟他们是以肉食动物为生,而肉食动物的生长周期比较长,一般要好几年,这样客观上就要求饲养很多的肉食动物,但过去的历史畜牧业并不发达,所以吃饱饭这事儿在西方比较难,这也可能是西方人口少的一个原因,所以他们在营养方面更加注重。
另一方面,西方哲学也起了一定的作用,当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之后,生产力提上来之后,经济发展了,在吃的问题上也就讲究了。
在宴席上他们对餐具、用料和服务方面比较讲究,对菜的原料,菜的形式、菜的色彩搭配等比较考究,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,色彩上对比如何鲜明,一般只有一种味道,各种原料互不相干,各是各的味。
所以,西方的饮食文化多是受到形而上学的影响。
中国人的观念则不同,在品尝菜肴时,是以味道为标准,也就是好不好吃,大概是我们在历史上吃饱这件事情比西方做得更好,所以我们要求的不仅是吃不吃饱的问题,而是吃得好不好的问题。
中国人注重 “民以食为天”,吃是人生一件大事,毕竟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,但是这“民以食为天”的背后是另一句话“食以味为先”,对味道的要求很高,各种食材经过烹饪之后混合出来的味道要深入灵魂。
因此中国菜在外观上或许不如西方的精致美观,但是内在的味道却是一流的,这或许也跟中国追求灵魂深处的东西,而对形式外表这方面不太注重的哲学有关。
饮食食材的差异
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,所以吃大块肉,吃热量高的食物。
中国的菜肴则是吃味道,不一定吃肉,各种食材都可以搭配,更加广博。
据西方的植物学者调查,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,比西方多六倍。但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,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。
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,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,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。
饮食氛围的差异
西式饮宴上的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,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。
宴会的桌子是长条桌,一般只能与邻座客人或对面的客人进行交谈,视角和可交流的范围较窄。
中国的宴席则是以圆桌围坐,共享一席,从形式上创造了一种团圆和共趣的气氛,可交流的范围几乎是360度的,也符合中国古代的“和”的思想。
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,那么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,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。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,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。
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,大家各取所需,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,走动自由,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,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,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、对自我的尊重,但各吃各的,互不相扰,又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。
所以中西方在饮食上的差异与各自的哲学思想有关,这种差异也很难完全融合。
我是百科阅览,生活阅览馆,百科杂货铺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