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日至10月5日,我和朋友4人从派镇徒步到墨脱,常规4天的行程:派镇 – 拉格,拉格 – 汗密,汗密 – 背崩,背崩 – 墨脱
除了塌方区、泥石流、悬崖、山路,这条路线还有一个很令人蛋痒的关键词 —— “蚂蝗”。
出行前我翻了很多这条线路上关于蚂蝗的帖子内容。在和蚂蝗短兵相接之前,我是颇有一点恐惧的,软不拉几灰灰黑黑又扭来扭去,还满山遍野,全身乱爬,想想都觉得后脑勺发麻。
在走蚂蝗山的前一天,我还听说有一个人全身被咬了六十多处。我们在途中遇到的好些人,身上也都是血迹斑斑的,还有一个满背是血,十分骇人。
但鲜明的对比是,由于我们四人准备充分、查看及时、穿着正确,又从汗密四海客栈的眼哥那边学习了不少经验,这次虽然歼灭了爬上身的蚂蝗无数,但我和一个朋友完全没有被咬,另外两人则各被小咬了三两处。途中,我们也捏着几只蚂蝗玩弄过。
蚂蝗山的蚂蝗军团不过尔尔。
因此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和感受,希望能够对想走墨脱但因蚂蝗而退缩的童鞋们有所帮助。
没有美女,没有毒片,纯粹文字,比较枯燥哈~
什么天气蚂蝗会出现
派镇至墨脱这条线上以旱蚂蝗为主,水蚂蟥虽有但极少。
太阳暴晒时,只有极少旱蚂蝗会露面,被袭击的几率较低。
而一旦阳光暗淡了,譬如阴天、多云,蚂蝗就多了起来。如果遇到雨天,那恭喜你,蚂蝗军团倾巢而出了哦~~~
蚂蝗在哪里出现
第二天,拉格 – 汗密,距离汗密还有三四个小时路程的时候,就开始陆续出现,但数量较少,体型基本都很细小。
第三天,汗密 – 背崩,全天有蚂蝗,各种花纹,各种型号,各种尺寸。包括过了解放大桥通往背崩的山坡两旁仍有。
蚂蝗主要出现在路两边的灌木枝叶、野草、还有较矮的树垂下来的树枝上。
此前看过的很多帖子里,这条线路上的蚂蝗们已经被忍者化了,各种钻洞各种弹跳,简直是爬虫中的战斗机。在和四海客栈的眼哥聊过,加上此次徒步的实际感受,我把几个关于蚂蝗常见的错误认识列出来,小小纠正一记:
1. 蚂蝗会从树上掉下或弹跳起来,掉到人身上,所以不能站在树下 —— 错!!!
蚂蝗一般只会爬到较低的地方,最多出现的就是路两边的草丛,以及低矮垂下的树枝上,但绝少爬上大树。
另外,大家可以自己拿条蚂蝗玩一玩,仔细观察一下。蚂蝗是靠前后吸盘一吸一放蠕动前行的,并不会弹跳。蜀黍有练过功,蚂蝗们可没练过。
那为什么会有人的脖子、脸部甚至是眼睛被咬呢?
蚂蝗往往是沾到通过裤脚、登山鞋、登山杖、外衣等慢慢往上爬,如果人未察觉未及时摘除,蚂蝗就会一直往上爬来寻找可以吸血的地方。
2. 蚂蝗吸血时如果硬拔的话,蚂蝗会往皮肉里钻 —— 错!!!
蚂蝗两头都是吸盘,不是钻头,怎么能往皮肤里钻呢?附在皮肤上吸血时,如果硬拔,蚂蝗可能会断,但绝不会出现往皮肉里钻的情况。
不过,只要拉伸开会出现一点点洞眼的织物,比如较薄的袜子、针织衫等,细小体型的蚂蝗,确实能轻易钻进去。
3. 衣服鞋帽统统穿严实,不给蚂蝗任何钻进去的缝隙 —— 错!!!
一方面,蚂蝗的本能就是找到皮肉吸血,如果衣物穿的太严实,你又未及时发现,蚂蝗会一直执着地向你无法或难以保护住的地方,比如说,嘴巴、鼻孔、耳洞、眼睛……
之前看到别人的帖子,就是同行的某女生穿的太严实,然后蚂蝗爬进眼眶吸血了。在路上也听到,有人的嘴里爬进了蚂蝗,就附在口腔内壁吸血。
另一方面,衣物穿的过于严实,什么头巾、冲锋衣之类的,死角和皱褶太多,反而难以发现蚂蝗,无法及时摘除。
不如放轻松,露出点皮肉,比如手、胳膊等等,给小蚂蝗们一点近在眼前的希望。
前面说到,我们这次未被蚂蝗咬,主要是因为准备充分、查看及时、穿着正确:
蚂蝗山穿着篇
建议穿:
线条简单、浅色的衣物
脚部一定要穿高帮厚袜,下半身一定要穿严实
衣服下摆塞进裤子
尽量戴帽子
不建议
不穿前面系纽扣的衣服,如衬衫(蚂蝗易从前襟爬进衣服里面,难以及时察觉)
脖子里最好不戴头巾围巾类
不穿冲锋衣、冲锋裤等大件、闷热又有很多角落和皱褶的衣物
小雨时能不穿雨披就不要穿雨披(大件,容易刮到两边的草叶沾到蚂蝗)
在汗密到背崩的这一天,我是这样穿的:
下半身:
里面穿高帮厚羊毛袜,裤脚塞进袜子,
外面套了一双到膝盖的浅色足球袜,袜筒对折下翻(因为我穿的是九分裤,且足球袜拉开来有细小的洞眼),盖住里面裤脚和羊毛袜的接口处。
裤子:
特地找了一条准备扔的旧的浅色薄棉布裤子。
这天一路泥泞,裤子会很脏,旧裤子直接扔掉不可惜。
浅色容易发现蚂蝗的踪迹,
穿薄裤子是因为汗密到背崩这天运动量大、海拔又低,会很热。
上身:
浅色短袖T-SHIRT,下摆塞进裤子,外套了一件浅色抓绒衣,所有袋口拉链处拉好,
手部:右手带了手套,原本是为了防止蚂蝗不注意时从登山杖上爬到手上,其实不必要,只要及时留意、摘除蚂蝗,还是不戴手套比较方便发现蚂蝗的踪迹。
左手没带手套,方便摘蚂蝗。
头部:
带了棒球帽,遮阳,但如果不小心刮到树枝,我都会马上摘下来查看是否沾到蚂蝗。
我是长发,扎紧盘了起来。
未带头巾、太阳镜等其他东西。
对付蚂蝗的秘密武器
我们虽然带了两包盐,结果基本没用上。这次真正发挥作用的秘密武器,是我们自制的风油精喷雾。
我们这次用大概100ml的带喷头的瓶子,倒了大半瓶风油精,然后加满水,摇晃混好。在所有蚂蝗容易附着或者爬进去的地方都喷了一圈,比如衣服领口、腰际、脖子、肩膀、袖口、裤脚等地方。
每过两三个小时我们会重新再喷一次,从波密到背崩这一天,和其他通路的人相比,我们觉得确实能够有效减少沾上蚂蝗的数量。
蚂蝗区行走注意
走的时候,随时扫视自己的袖子、衣服、裤子,尤其是登山杖等部位是否有蚂蝗。
每到脚边没草、头顶没垂下的树枝时,我们会短暂停留互相检查一下背后、头顶等部位
登山杖尽量点在没草或者草少的地方,不要往两边草丛乱甩。
事实证明,很多蚂蝗都是从登山杖爬到手上,我那被咬了三口的朋友,中间有两处,都是快到汗密时登山杖往两边甩得幅度很大,直接打在草上,然后蚂蝗沿着登山杖爬到手上才被咬的。
遇到垂得很低、会碰到头顶的枝叶,我都会弯腰躲开。一旦刮到头顶,我都会马上摘下帽子查看。
有不少路段两边的草和灌木很密,会直接挡在身前,这种路段最好尽量快速通过,其他地方可以正常速度走。
至于以前有些帖子说的,一边悬崖,一边蚂蝗,这种地方,其实根本无所谓蚂蝗,主要还是注意行走安全。
发现蚂蝗爬在身上或蚂蝗在吸血,不用慌张,直接用手摘下来即可。正在吸血的蚂蝗要稍微用点力气才能摘除,怕的童鞋可以直接倒盐。
蚂蝗捏在手里感觉像鼻涕,软软黏黏的,很难碾死,所以后来我们都是用手摘下来,揉一揉,弹出去的。
真正碰到其实没什么可怕的,而且对身体一点害处都没有,据说一年被吸个几次可以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。很多人都是看着觉得恶心罢了。
杂七杂八
到汗密和背崩的客栈时,一定注意先检查身上和包上有无蚂蝗,再进房间,以防把小东西们带进房间,晚上睡觉就有得嗨皮了。
在汗密的客栈里其实也有蚂蝗!!!
我们烤火时从屋顶上前后掉下来三两只,有大有小,各种花色。老板坚持说客栈里不可能有蚂蝗,但我们仔细研究了下,确实是蚂蝗。
不管它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,反正是有,童鞋们住客栈自己留个心。
靠近汗密时,以及汗密到背崩这一天,这段路上的山泉水当地人都是不喝的,说是有蚂蝗/蚂蝗卵。
但汗密到背崩这一天,我们的水消耗很快,最后只能喝山泉水,用透明瓶子装着略微沉淀,观察下有误蚂蝗或者明显杂质,就这么喝下去了,挺甜,也没事儿。
除了蚂蝗之外的虫兄虫弟们
无非就是些跳蚤什么的,带着花露水、驱蚊剂、蚊香总是有好处。
但有种飞虫很麻烦,提醒童鞋们注意!!!
这种飞虫出现在背崩到墨脱这一天的路上。中午坐着休息时,我朋友对我惊呼,说我脖子上在流血。
仔细查看,是一个比较大的血点,应该是某种虫子咬的。
这时,我觉得腿上也在刺痛,低头一看,卷起裤管、露出的脚脖上有很多小血点在出血,两条腿大约共三十个。
因为我坐着的地方有一些杂草,但之前还站立着休息过,所以猜想应该是某种飞虫咬的。
我以为只是一些小血点,当天也没什么感觉,没放在心上。
但到了第二天,所有的血点处都开始红肿起来,肿出一个个大包,包括我脖子上之前被叮咬的地方也是,而且这些包奇痒无比,特别是早晚时。
我试了各种药膏,都只能暂时缓解,过个半小时,继续痒,实在忍不住就小心地抓挠,还是痒得越发加剧。
接下来两三天,我两边的脚踝和小腿处都已经迅速地被抓烂了,到处是伤口,看上去烂烂的红红肿肿的,很吓人。
直到我回了上海,这二三十个包还是没消,继续奇痒,我乱抹无极膏和风油精,过了一个半星期,现在所有的包才慢慢消了下去,也不痒了。
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到底是被什么东西咬了,竟困扰了我前后半个多月之久,所以提醒童鞋们过了蚂蝗区,也要注意别在草丛附近逗留,当心不明飞虫
完~~~~结~~~~~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