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才是教师的名片,是教师驰骋课堂的通行证。语文教师应该潜心修炼教学语言,用毕生的心血打造这张关乎教学效果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名片,让听者如沐春风,引领学生的语言生长。
一、提升教学语言的境界
教学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,教学语言功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。语文教师要积极修炼教学语言,提升教学语言的境界与魅力──优美动听、生动逼真、通俗易懂、幽默风趣。
悦耳动听却不刺耳──西方沟通讲师把声音称为“沟通中最强有力的乐器”。声音中的音质、音频、音速、音调有节奏的变化与组合,会让交流者产生愉悦体验。教师的声音应该是饱满的、充满活力的、能够调动学生情绪的。教师如果用悦耳、舒心的声音上课,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,而且会产生“过耳不忘”的效果。教学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语调、语气、语速来表达相应的内容和情绪:用疑问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思考,用坚定的语气来表达思想和信念,用舒缓的语气来表达宁静的氛围,用急促的语气来表达紧张的状态,不同的语气对调动学生的情感具有不同的效果。训练自己的声音,让它美妙动听,富有亲和力、穿透力,应该是每个教师的必修课。“不是蜜,却可以粘住一切”这是好声音的理想境界。
生动形象却不深奥──李燕杰老师说:“讲到最典型的人物,最生动的事例,最感人的情节,要绘声绘色,细致刻画,使听众如临其境,如见其人,如闻其声。”教师的描述语应该栩栩如生,声情并茂。紧扣文本内容,时而工笔细描,生动逼真,惟妙惟肖,富有诗情画意,拨动学生心弦;时而唇枪舌剑,一针见血,入木三分,引起心灵震颤;时而娓娓道来,不紧不慢,和颜悦色,轻言细语;时而慷慨陈词,引经据典,理直气壮,令人热血沸腾;时而低沉悲怆,如泣如诉,催人泪如雨下。比如教学《白杨》一课,当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和品质后,教师这样讲述:白杨树不择环境,不讲条件,哪里需要,就在哪里生根、发芽。城市需要它,它就默默无闻地舒展丰姿供人欣赏;农村需要它,它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,筑成防风林墙;如今,戈壁滩需要它,它就在这儿生根了。它上擎青天,下踩戈壁,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,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,它总是那么挺直,那么坚强,不软弱,也不动摇。这是白杨何等高洁的品格!这样娓娓道来,如数家珍,学生就会对白杨的特点和品格了如指掌。
二、修炼教学语言的功力
有人说,教学是语言的艺术,教师应该是语言大师。教学语言是架起“教”与“学”的桥梁,是指引学生朝着目标前行的号角,是引导学生围绕思考、探究、合作的鼓手,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语言的功力。
新颖奇妙的导入语──课伊始,趣已生。新颖奇妙的导入语,有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,强化求知欲望,集中精力探究学习内容,启迪学生的思维;也便于布设悬念,调动情趣,引人入胜,迫不及待地到教材中寻找答案,以满足求知欲望,维持心理平衡。
简明扼要的提问语──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实现师生对话、传递信息主要渠道。好的提问首先在于语言简明扼要,问得准确,富有启发性。因为课堂教学既要力求透彻,又要讲究效率,提问不要啰唆,绕弯子,提问时要言不烦,语速平缓,吐字清晰,重音突出。比如教学《晏子使楚》一课,教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来引发思考:楚王一心想侮辱晏子,显示出国的威风,为什么最后又不得不尊重晏子呢?简明扼要的提问,指引学生带着问题阅读,思考与探究。
巧妙自然的过渡语──课堂教学离不开过渡语言,过渡语言犹如一座桥梁,它能使教学环节前后贯通,教学内容巧妙衔接,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、上下勾连的作用。教师的过渡语言贵在巧妙贴切、自然而然,使整个教学浑然一体,一气呵成,指引学生的思路顺畅地由前者转入后者,不至于突兀、脱节。比如教学《詹天佑》一课,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动笔写话之前可以这样过渡:詹天佑凭着满腔的爱国热情,凭着坚定不移的信念,凭着不畏艰险的斗志,京张铁路终于在1909年8月11日全线竣工,不但比原计划提前两年,而且节省白银28万两。京张铁路提前竣工,大长中国人的志气,大灭了帝国主义者的威风!这是危急关头的奋进!这是艰苦卓绝的辉煌!这是掷地有声的回击!同学们,假如你站在青龙桥车站的铜像前,心里会想些什么呢?请你以“站在詹天佑的铜像前……”开头,来一段续写。注意以事实为依据,放飞想象,叙议结合,有真情实感。这样的过渡语概括了詹天佑的主要事迹和可贵精神,有利于调动学生情绪,打开写话思路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