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俊杰/文/画【绘墨如声】
沉浸是画者胸中孕育灵感的一池碧水,多年训练得来的经验、技巧、能力、眼光、知识等,一经“碧水”的沐浴洗礼,客观世界的纷扰立可屏蔽在外,主观的创作冲动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,吩咐想象力召唤现实形象的诸材料(山石、树木、烟云、溪流等),在名为构思的联络点集结。这时候,灵感像上级的一道命令,“势来不可止,势去不可遏”,一场未知输赢的纸上战役由此拉响。
•
沉浸使画者见到自心本性,灵感是指向未来物象(画面)的当下预感,创作冲动是得于灵感助推后在成像纬度上的可控预知,想象力是从感性形象中提纯的服从于前二者支配的幸运发现,构思将前三者努力的成果进行知性的排列与站位……渐次由灵化走向物化,由思维导入具象,由无形转化为有形,直至创作完成。
•
沉浸——灵感——创作冲动——想象力——构思——创作——作品,是所有参与打笔墨江山的“战士”无不遵循的一幅战役部署图。
•
任何一场写意山水画的战役,总指挥永远是灵感,画者的角色虽然不无尴尬,却合乎艺术法则。画者不再是主体,而是被转换成有生命的形象(山石、树木、烟云、溪流等)所采用的外在形式,也就是说,画者本人是山石树木借以展现它们之所以是艺术要素的工具,而寄宿在画者身上的经验、技巧、能力、眼光、知识等则是展现艺术要素的器官(手、眼、心、脑等)。
•
说到底,就是让画里的物象要素附着主体(人)的性灵,使无生命的客体顿时有了生命的灵性特质。显然,这样一个转换,既不靠神秘的魔术手段,也不单凭艺术技巧,全凭画者全心全意的沉浸。沉浸是画者前期营构心境的原始冲动,意境是从心境里走失的一只鹿,在画面上蹦跳的节奏与主体的心率同频共振。有时候,浮躁像一朵游走不定的云彩,自身携带一包淫雨或冰雹,瞄准沉浸的庄稼地,吐露对立面的心声。
•
画者的想象力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胡思乱想,它是遵循所要表现的主题顺藤摸瓜的搜索。所谓“主题”,即画作的思想主旨(意境格调),譬如荒寒、幽静、恬淡、高古、浑厚、苍茫、萧索、野逸等。“顺藤摸瓜”之“藤”指合乎主题的画理(比如冬景里不可能山花烂漫),“瓜”指适合表现上述意境的材料(山石树木等)。
•
仅凭艺术技巧不一定成为一幅有思想的作品,人的生存体验和生命情感注入形象材料之中,使物态转化为情态之后,我即丘壑,丘壑即我,古法、我法、理法、心法“四法”合一时,作品里的所有物象顿时山鸣谷应,“令万山皆响”。
•
就这样,山水画的艺术功能,让一个灵魂唤醒了另一个灵魂!
2021.12.5
春夏秋冬四条屏
闲步青岭观农事
湖上篷艇摇碧山
霜积秋塬万山红
远尘疏影著雪亭
谢谢关注[比心]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